热点背景
连日来,预制菜话题“搅动”舆论场。此事引发全民关注,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,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;不仅关乎某家企业,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。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,与其站队,不如站“对”:在“争锋”中凝聚共识,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。
模拟试题
近日,某知名餐饮企业被曝光在堂食中使用预制菜但未向消费者明确告知,同时也在市场监管局官网进行投诉,预制菜话题“搅动”舆论场,引发全民关注。你作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,领导让你负责处理此事,你怎么办?
【参考答案】
(一)明确目标
作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务必高度重视,及时回应往上舆论,尽快处理,查清始末,给社会和广大网友一个满意的答复。
(二)解决措施
一、第一时间公开回应,启动核查
马上上网查看事件始末,了解网友讨论和消费者投诉的核心问题,在单位官网及各大主流媒体发布公开声明,已经关注此事,将迅速开展调查处置,承诺一定严肃对待,严肃处理。
组建专项小组:联合市场监管局内食品经营监管、执法稽查、法规等科室人员,明确分工(如现场检查组、企业问询组、证据固定组),避免职责交叉。
开展现场核查:前往涉事门店,重点检查食材储存区、后厨操作流程,核对预制菜的采购台账、检验合格证明,确认预制菜的使用品类、比例及未告知的具体情况(如菜单是否标注、服务员是否主动说明)。
约谈企业负责人:要求企业提供预制菜的供应链信息、内部管理规范,核实其是否知晓“未明确告知”属于违规,以及是否存在故意隐瞒消费者的主观行为。
二、依据法规依法处置,体现监管刚性
明确法律依据:对照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(经营者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)、《食品安全法》(食品经营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),判定西贝的违规性质。
作出针对性处理:
- 若未造成食品安全问题,责令立即整改(如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品类、培训服务员主动告知),并处以相应罚款(依据违规情节轻重,参照地方市场监管处罚标准);
- 若存在预制菜质量不合格(如过期、检验超标),除上述处罚外,依法没收问题食材,约谈企业总部,要求全门店开展自查,并限期提交整改报告。
公开处置结果:在市场监管局官网、官方公众号发布处理通报,明确违规事实、处罚依据及整改要求,保障公众知情权,接受社会监督。
三、延伸开展行业整治,防范同类问题
开展预制菜专项排查:针对辖区内餐饮企业(尤其是连锁品牌、客流量大的门店),重点检查预制菜的采购、储存、使用及告知情况,建立排查台账,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一律从严处理。
制定地方规范指引:联合行业协会,出台《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管理指引》,明确预制菜的定义、使用范围、告知方式(如菜单标注、电子屏提示、服务员口头说明等),统一行业标准。
强化企业主体责任:组织餐饮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,强调“告知义务”的重要性,要求企业建立预制菜溯源体系,确保来源可查、质量可控。
四、加强公众沟通引导,化解舆论关切
主动回应舆论:通过新闻发布会、官方平台等渠道,解读此次事件的处理逻辑,说明预制菜本身并非“问题食品”(合规预制菜符合食品安全标准),重点强调“隐瞒告知”的违规本质,避免公众对预制菜产生过度恐慌。
开通反馈渠道:公布市场监管投诉举报电话(如12315)、线上投诉入口,鼓励消费者发现餐饮企业未告知使用预制菜时及时反馈,形成“监管+公众”的共治格局。
科普预制菜知识:联合媒体发布科普内容,介绍预制菜的生产流程、安全标准、与现制菜的区别,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预制菜,同时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选择餐饮服务。
整个处理过程需紧扣“依法依规、实事求是、标本兼治”原则,既解决具体企业的违规问题,也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整个行业,最终实现“保障消费者权益、维护市场秩序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”的目标。